欢迎来到电脑知识学习网,专业的电脑知识大全学习平台!

手机版

中柏装机教程视频教程-(中柏装机教程视频教程下载)

网络知识 发布时间:2022-12-18 17:52:53
中柏装机教程视频教程 (中柏装机教程视频教程下载)

发布会现场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中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 牟树青

中共烟台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晓娟

中共烟台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晓娟——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中共烟台市委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山东这十年·烟台”主题新闻发布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同志,中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牟树青同志,共同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烟台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塑造新优势、率先走在前,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生动实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今天的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欢迎现场和线上的记者朋友。

下面,请郑德雁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欢迎大家参加“山东这十年·烟台”主题新闻发布会。我受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傅明先同志委托,代表烟台市委、市政府,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烟台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勇毅前行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2018年6月13日,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总书记走进万华烟台工业园,鼓励我们“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视察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要求我们“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登临蓬莱阁,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烟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成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前进的根本遵循。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收获满满。这十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用“七个显著提升”,总结烟台这十年的历史性变化: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RCEP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担当起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责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5009亿元增至2021年的8712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第2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过三个百亿级台阶,从357.4亿元增至646.6亿元。今天的烟台,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全省第一位,外贸进出口额居全省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使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三位,成为山东省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市,正大踏步迈向“万亿俱乐部”城市。

十年矢志创新,我们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增长动力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窗口期,转变思路、转换赛道,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占比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8.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5.8个、11.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9%,被国务院授予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表现为“三个明显加速”:优势产业崛起明显加速。形成了4个千亿级产业、4个百亿级产业,上市企业从30家增至58家、总市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烟台制造”助力航天、高铁、核电、深潜等“大国重器”问天探海。重大项目建设明显加速。总投资1429亿元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明年6月将实现中交。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达产,乙烯二期和22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获批,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开工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崛起。海阳核电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东方航天港、通用东岳新车型、LNG等系列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平台聚集明显加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76个,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新药创制山东省试验室等加快建设,获得国家、省科技奖313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42家,是2012年的7.1倍,万华、艾睿光电、杰瑞包揽全省科技领军企业前三甲。今天的烟台,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优质资源加速聚集,充满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十年勇毅探索,我们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的重要指示,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接连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等突破性举措,打造“政企通”网上服务平台和12345城市“总客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一体化信用监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优异档次,市场主体达到102.5万户、增长近4倍。国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属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倍增长,达到2008亿元。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积极培育自贸区烟台片区、中韩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优势载体,加快建设省级黄渤海新区,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十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到183个。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城市,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国际友城增至46个。支持企业“走出去”布局全球产业链,累计对外投资101.9亿美元。今天的烟台,正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走向未来!

十年城乡融合,我们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全面开展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新城建、海绵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累计改造棚户区20万套、老旧小区33.5万户,惠及百万群众。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6.5%提高到67.8%。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蓬莱国际机场一期投用、二期主体工程完工,旅客吞吐量2019年突破1000万人次。烟台港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龙烟铁路建成运营,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启动建设。烟海、蓬栖、龙青、文莱高速公路通车,市区快速路开工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扎实推进“五个振兴”,省级以上美丽乡村达到208个,启动老岚水库建设,累计改造农村公路8210公里、清洁取暖28.1万户、农厕57万户。现代农业兴旺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烟台小麦、玉米新品种屡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烟台苹果、花生与食用油获批创建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今天的烟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比翼齐飞、互促共荣,一幅城乡协调发展、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十年绿色转型,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域推进美丽烟台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烟台实现了“四个第一”: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居山东省第一。经过十年努力,烟台的天更蓝了,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4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山更绿了,实施全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28%,居全省首位。水更清了,完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任务,COD、氨氮排放量削减20%以上。环境更美了,山水林田湖草得到有效综合治理。今天的烟,天蓝海碧、山清水秀,鱼游浅底、鸥鸟翔集,“仙境海岸、鲜美烟台”享誉海内外。

十年倾心惠民,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教诲,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千方百计增民富、解民忧、保民安,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扎实做好民生实事,集中解决了一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投入资金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000余所,学前教育公办率由37.8%提高到61.1%,基础教育质量保持全省领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驻烟高校与地方合作结出丰硕成果。扎实推进健康烟台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长了2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78.23岁增至80.49岁。城乡低保县均标准由每人每月375元和173元,分别提高至953元和745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果断处置突发疫情,从严落实常态化防控机制,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五捧“长安杯”,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连续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七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今天的烟台,社会安宁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广大群众带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年强基固本,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能力作风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系统化常态化,全市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建设过硬支部为抓手,着力锻造过硬基层党组织,全市3421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十廉工程”,争做清廉建设标杆城市。今天的烟台,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执行力明显提升,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人心思上、苦干实干的氛围愈加浓厚。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烟台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烟台这十年展现的壮美画卷,是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大地为纸、用奋斗作笔,倾心倾力描绘出来的,是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烟台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梦想照亮前方,奋进正当其时。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紧跟核心,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努力建设山东发展重要增长极,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烟台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晓娟——

好的,感谢郑市长的介绍。

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名称。首先,请现场记者提问,请大家举手示意。

中新社——

烟台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三核”城市,如何在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强发展支撑?

中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 牟树青——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投资是引领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抓手。烟台市始终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强化招引、高效推进,形成了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省级重点项目数量由2012年的8个增加到2022年的186个,总投资由563.6亿元增长到6485.6亿元;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由2012年的834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48万亿元,一批体量大、层次高、效益好的重点项目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突出强化了两大支撑:

一是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围绕绿色化工、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谋划实施了一批引领性、战略性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绿色石化产业,以万华化学为龙头,培育发展出1家千亿级、2家百亿级、7家十亿级的化工企业集群。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万华乙烯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未来5年绿色石化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烟台将打造全球一流的聚氨酯、电脑高端烯烃、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万亿级山东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形成了以上汽通用东岳为龙头、11家整车生产企业带动41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正在加速构建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双擎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清洁能源产业,海阳核电建成投用,半岛南4号风场首批风电机组并网,海阳核电供热一期工程投入运营,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047万千瓦、形成山东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7%。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布局建设丁字湾双碳智谷、烟台3060创新区、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建设等项目,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航空航天产业,抢抓海阳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机遇,打造东方航天港,成为火箭生产制造及发射“双料基地”,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能力和海上发射支持保障能力,未来将培育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和应用3个百亿级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烟台黄渤海新区空天海装备智造城已签约落地总投资50亿元的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航天计量检测基地等8个项目,“十四五”末,航空、航天、航海装备产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蓬栖、龙青、文莱、烟海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8公里,荣乌高速烟台枢纽至蓬莱枢纽段、威海至烟台高速段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四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发达。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竣工通车,建成胶东半岛“1小时通勤圈”;潍烟、莱荣高铁全速推进,铁路出行将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实现高铁全域覆盖。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与78个国际(地区)及国内城市通航,2019年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成为全省第3个、中国内地第39个千万级机场,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将成为面向东北亚的区域门户枢纽、中日韩航空货运集散地。除了加快推进现有项目,我们还筛选谋划了包括城区低碳清洁供暖、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万华烟蓬长输管线等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七网”项目,电脑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

刚才,郑德雁市长在介绍中提到了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谢谢您的提问。2021年7月,中共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这是指引烟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我简要介绍一下“1+233”工作体系:

“1”就是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我们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召开“三明三强”大会,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明方向明规矩明底线、强担当强本领强执行,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2”就是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线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三核”城市之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三核”城市之一,我们坚定落实“三个坚决”,紧密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大力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强化数字赋能,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乡村振兴工作线,着力推进“三个五”:坚持“五个振兴”协同发力,狠抓产业、基础、治理、典型、机制五项重点工作,建设产业丰美、环境秀美、乡风淳美、社会和美、生活富美“五美”乡村,奋力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

第一个“3”就是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积极构建“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一核突破”芝罘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两带提升”,规划建设养马岛至莱州三山岛200公里的滨海黄金旅游带,打造山东省千里海岸观光廊道的重要节点;依托烟台母亲河——夹河50余公里蜿蜒水脉,建设夹河生态景观带,打造城市发展新轴线。“三环支撑”,建设“一横两纵”快速路环线,打造串山观海的山海步道环线,做好轨道交通环线建设准备工作。“三港协同”,以空港、海港、陆港三大枢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立体交通系统。“五城驱动”,规划了幸福新城、夹河新城、牟平新城、蓬莱新城、八角湾新城,使“五个新城”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标杆之城。

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正在推进园区发展三年行动,按照“一县一园一业一平台”的思路,建好用好自贸区、综保区、黄渤海新区、国际招商产业园、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化工园区以及中韩、中日产业园等载体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聚集、开放发展高地。

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海洋保护与开发示范,打造海洋经济发达的标杆城市、海洋科技先进的创新城市、海洋生态环境优美的样板城市。

第二个“3”就是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通过强化民生改善“聚民心”,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放大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用,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市“总客服”,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增活力”,聚焦打造“烟必行”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做优“政企通”服务平台,推进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通过强化风险防控“保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社会稳定等发展底线。

我们通过构建“1+233”工作体系,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今后发展的阶段目标、工作重点、实施路径、办法措施,推动烟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日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作为制造业大市,烟台市在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中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 牟树青——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烟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制造业是烟台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市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打造烟台制造“升级版”。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11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3100亿元,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05.1亿元、利润583亿元,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市第一方阵。

在产业形态上,我们坚持“集群+链条”,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横向放大集群总量,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黄金精深加工、葡萄酒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集群能级提升。2021年,全市“9+N”产业产值达到7571亿元,培育出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电子信息4个千亿级和汽车、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开发区化工新材料、蓬莱海上风电装备、福山汽车零部件、龙口高端交通铝材、芝罘环境控制装备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发展环境上,我们坚持“政策+培育”,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先后开展“3·50工程”“8515工程”“双百千工程”等行动,相继出台“强市战略13条”“强市建设11条”“企业倍增10条”等系列政策,今年启动实施了骨干企业倍增计划,筛选了20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助力一批优质企业雁阵齐飞。全市先后培育出3家中国企业500强企业、6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4家百亿级企业、58家上市企业,以及1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8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7家省级独角兽企业、200家瞪羚企业、59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华化学MDI产能全球第一、成为全省市值最高的上市企业,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性ADC新药和全球首创双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新药获批上市,张裕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全国每3瓶葡萄酒中就有1瓶产自烟台,鲁花集团着力打造中国优质食用油第一品牌、花生油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南山铝业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为波音、空客供应航空产品的企业,睿创微纳发布全球第一款8微米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一批优秀企业为神舟系列飞船、国产大飞机、高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上天入海”国之重器作出了烟台贡献。

在动力变革上,我们坚持“数字+产业”,全程助力两化融合发展。着力夯实数字基础,5G基站数量突破1.1万个,建成烟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示范,70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带动全市上云企业近3万家。本土培育的橙色云平台成为全国首个深耕于协同研发领域的国家级“双跨”平台,为22个行业、5万余家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服务。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突出抓好100个过亿元智能化、绿色化技改项目建设,建成智能工厂27个、数字化车间26个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6个,形成26个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7.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3.2%。突破发展工业设计,自2019年起连续3年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建设国际设计小镇,打造全国首批、省内首个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聚力发挥工业设计融链赋能作用,烟台市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烟台广播电视台——

今年上半年烟台GDP增速居山东省首位。请问烟台是如何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感谢您对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采取了坚决有力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前两年,我市经济增长是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5%,居山东省首位,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之所以能够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是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突出抓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

一是坚决防住疫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按照省委、省政府“5+1”“4+3”工作要求,从严从实抓好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立足于“快”,做到快筛查、快处置。发生疫情后,抢抓“黄金24小时”,对新发现病例,第一时间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转运,以快制快、果断处置、迅速扑灭,今年以来,我市先后成功处置8轮21起疫情,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社会面清零。立足于“早”,做到早储备、早准备。实施应急指挥、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物资储备“五大能力”倍增计划,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达到132万管,启动建设了市、县两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疾控中心建设。立足于“新”,探索新招数、新打法强化数字赋能,建立了“1+16”数字战疫信息化体系,疫情处置全流程、各环节实现线上运行、闭环运行。

二是坚决稳住经济。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和经济发展环境,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措施,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1.6%,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主要是抓了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发挥政策撬动效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稳经济促发展38条、纾困解难稳中求进30条、推动服务业恢复发展22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18条以及促进汽车消费等若干措施,这些措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在稳住经济基本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滚动实施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81个项目创新实施了“四证齐发”。截至8月末,162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投资完成率81.3%。第三,发挥服务企业专员作用。越是形势严峻,越要与企业共渡难关。我们建立了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市级领导和39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每人每月深入走访企业,选派1855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3139家重点企业,构建问题闭环解决机制,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难题、稳生产、促发展。

三是坚决保证发展安全。扎实开展本质安全提升和各领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黄金矿山“三个一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高效抓好基层治理,大力推行“镇街工作法”,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徒步巡查找问题、挂图作战解难题。建成“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夯实社会稳定根基。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牢生态环境、粮食生产、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一排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烟台市是如何贯彻总书记经略海洋重要指示要求,做好海洋强市这篇文章?

中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 牟树青——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烟台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拥有1071公里的美丽海岸线以及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30%以上的沿海区市、40%以上的海岛面积,这是烟台经略海洋的底气所在。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29亿元增至2021年的2170亿元,年均增长11%,生产总值居山东省第2位、全国沿海地级市前列,逐步实现由传统海洋大市向现代海洋强市跨越。

一是聚焦资源禀赋,培强壮大现代海洋产业。以工厂化的理念推动现代渔业加快转型升级。渔业经济总产值由2012年的60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12.5亿元,年均增长6.3%,渔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3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3.44万元,年均增长9.8%。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37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全国1/9,形成了海洋牧场“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发展格局。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由2012年的3087亿单位增长到2021年的3800亿单位,苗种产值由2012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5.6亿元。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构建三文鱼从“鱼卵到成鱼”全产业链无缝衔接体系。以莱州明波水产为龙头,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实现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助力渔业提质增效。以大国重器的定位推动海工装备产业持续做优做强。烟台船舶及海工装备基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之一,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在烟台制造。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大国重器“蓝鲸1号”“蓝鲸2号”在南海顺利完成两轮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是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唯一“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以龙头引领的模式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了绿叶制药、荣昌制药、东诚药业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军企业,2021年上市4种新药,其中2种国家一类新药,烟台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物“药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建立了“渤海湾海洋微生物药用种质资源库”,牵头承担的“烟台市创新型海洋医用材料产业孵化聚集创新与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海洋科技一等奖。

二是聚焦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强港。烟台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的港口,也是山东半岛及内陆腹地能源物资运输的重要口岸。现有10大港区,其中8处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拥有生产性泊位2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0个,40万吨级矿石泊位、30万吨级原油泊位、20万吨级通用泊位、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码头最大靠泊等级。2021年,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4.2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65万标箱,分别较2012年增长56.7%、97%,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由2012年第12位上升到第8位。今年1-8月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0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8.3%、11.5%,烟台港已成为全国进口铝矾土第一大港、全国第一大对非贸易港、全国最大的化肥装船港、沿海第三大商品车出口港。依托40万吨级大型矿石接卸码头,烟台港西港区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铁矿石混配加工基地,通过自主研发的铁矿混配恒流量控制技术、双机互锁技术、远程全自动混配技术等,实现混配矿铁、硅含量偏差率在±0.2%以内,达到国际一流混配矿技术标准。目前,烟台港正在积极拓展临港产业、航运服务、保税贸易等功能,建设公、铁、水及管线一体化集疏运体系,计划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10万标箱,打造成为立足环渤海、对接东北亚、辐射中西部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三是聚焦绿色低碳,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烟台市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前提,不断加强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在着力实施产业强海、实现海洋经济强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护海、实现海洋环境美。抓好美丽海湾建设,建立湾长制工作体系,统筹推进陆海污染协同共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由88.5%提升到94.9%。每年组织开展公益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半滑舌鳎、黑鲷、对虾等水产苗种100亿单位,有效修复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8处,保护区面积2.56万公顷,生态渔业养殖面积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入选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实施工业退岛、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等措施,2021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集中供暖清洁能源全域替代、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全域覆盖,正在争创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如今的长岛,大叶藻又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鲸鱼、海龟经常现身,东方白鹤、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鸟类数量由333种增长到369种、提升10.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绘就。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新华社——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发出了“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的动员令。烟台作为山东省经济大市,如何在“走在前、开新局”中勇当先锋?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感谢您的提问。“走在前、开新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是对全省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和全过程引领。烟台作为全省“三核”城市和经济大市,创造了全省10%的财政收入、10%的生产总值、12%的实际使用外资、14%的外贸进出口,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有能力,在全省“走在前、开新局”中勇当先锋。

一是勇当高质量发展先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将各项工作置于“全国一流、全省三核”的坐标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率先塑成优势,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一方面,做强存量。烟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我们将深入实施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大力实施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200家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现有企业利用新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再攀高峰。另一方面,做大增量。我们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烟台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我们将对标世界级化工园区,依托万华化学和裕龙石化两大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烟台化工产业园、裕龙石化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园区,未来五年形成4000亿元以上投资、5000亿元以上产值,打造全球一流的聚氨酯、高端烯烃、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万亿级山东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勇当创新型城市先锋。烟台是国家创新型城市,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球资源的聚集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高标准建设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八角湾创新区、蓝色“智谷”等创新载体,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科创高地。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实验室,做强山东省实验室,争创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烟台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厚植“双创”沃土、壮大“双创”主体、优化“双创”生态,让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在烟台大地蔚然成风。

三是勇当绿色低碳发展先锋。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抢抓新机遇、抢占“新赛道”,在双碳发展上积极探索、走在前列。烟台在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方面资源场景丰富,国电投核能总部已入驻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50%,绿色低碳发展基础扎实、前景广阔。作为山东省智能低碳试点城市,我们正在系统实施能源网、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生态网“五网融合”,推进“一谷一区一岛一港”建设,全面提升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生态等领域智能低碳水平,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智能低碳城市。在这里我特别推荐,我们在海阳市、莱阳市规划了392平方公里的丁字湾双碳智谷,这里腹地广阔,集聚了丰富的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绿电资源,诚邀有绿电需求的高品质企业来烟台发展。

四是勇当新型城镇化先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智慧、绿色、均衡、双向”新型城镇化。坚持高水平规划,精细化管理,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建设精致舒适的宜居城市。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倍加呵护海上有岛、城中见山、山海相拥、河海相通的资源禀赋,建设独具风采的魅力城市。加快建设“一横两纵”快速路网,开通市域铁路公交化列车,建设综合立体的枢纽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龙口领先发展,招远、莱州转型发展,海阳、莱阳、栖霞突破发展,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是勇当共同富裕先锋。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较好,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较好基础。我们将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提升群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标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公益慈善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富农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率先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增强城市“生长力”,让广大市民倾听到城市生长的声音,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热度。

借此机会,向海内外朋友们发出诚挚邀请:来到烟台的人常说一句话——“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烟台通山达海、景色秀美,不仅有北纬37度的优越地理环境,更有100度的好客热情。这里“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山、海、岛、泉、河浑然一体,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地方。烟台历史深厚、文化灿烂,秦始皇三次东巡烟台,“巡登之罘,临照于海”;汉武帝八次来烟,“筑城北望蓬莱山”;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丹崖雄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传说流传至今。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烟台啤酒有上百年历史,“品重醴泉”“实业救国”的民族工业基因一直引领着这座城市向高而行、向强而进。我们诚邀海内外朋友们,来烟台赏山海美景,品葡萄美酒,交四海朋友,创辉煌伟业!

谢谢!

中共烟台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晓娟——

感谢德雁市长、树青副市长!感谢线上线下6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烟台这十年的发展,各位记者朋友既是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烟台发展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大家的智慧、力量和辛勤汗水。借此机会,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期待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烟台、支持烟台、奉献烟台,用你们的激情和才华,书写更多反映烟台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郑德雁市长、牟树青副市长,感谢线上线下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伟业

审校:姜合秀


电脑
责任编辑:电脑知识学习网

网络知识